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據權威消息了解李博)“十年來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顯著,與2014年相比優良水體比例從不到50%提高到目前總體保持在70%以上。”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賢姝在日前舉行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十周年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南水北調一期工程通水以來,改善了北京市水資源分布狀況,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資源緊缺局面,成為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有利條件之一。
十年來,北京市積極踐行“三水統籌”,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協同治理、統籌推進,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劣V類水體占比從40%左右到目前實現動態消除,2023年Ⅰ-Ⅲ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71.3%,較2014年增加24.4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河流。得益于水質改善和生態治理措施,目前全市水生態狀況總體良好,水生生物物種豐富,土著魚類普遍存在,超過一半河流及超過七成水庫水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為優良水平。
北京大力推進密云水庫等水源地保護,創新管理手段成立密云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在全國率先實現特定區域綜合性執法。深化流域聯動,與周邊省市共同實施潮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簽訂實施兩輪《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累計支持張承地區補償資金超19億元,推進流域污水治理與生態修復、節水保水等。近年來密云水庫穩定保持Ⅱ類水質,蓄水量持續保持在30億立方米左右的高水位安全運行,累計向下游生態補水18億立方米以上。
“我們促進官廳水庫水質改善,2023年京冀兩地政府正式簽署《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護橫向生態補償協議(2023年-2025年)》,攜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劉賢姝說,官廳水庫水質得到明顯提升,2023年年均水質達到Ⅲ類標準。
北京市按照“查、測、溯、治、管”思路開展入河排口監管,推動建立“水環境-入河排口-污染源”精細化管理體系。深化水環境區域補償制度,運用經濟杠桿撬動治污積極性,劉賢姝說:“各區跨界斷面繳納補償金額由2015年的9.7億元降至2022年的1114萬元,這直接反映出全市水環境質量大幅改善。”
水生態保護方面,全市布設200余處監測點位,以理化、水生生物、生境為監測指標,對河流、湖泊、水庫等不同水體定期調查監測。北京市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技術規范印發實施,進一步明確水生態監測的指標、方法和評價限值,并加強水生態監測評價結果應用。
北京還推動美麗河湖試點,密云水庫完善“5+2”保水體系,實現水量和水質“雙提升”。懷柔雁棲湖統籌河湖保護,加大水污染防治攻堅力度,促進水景觀和諧,提升水文化內涵。剛剛入選的北京清河,從“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長效管護”五方面開展系統治理,將“臭水河”建設成為“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美麗家園。
此外,北京市全面推動河流保護與建設,以濱水空間開放共享,促進“人水和諧”。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