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荒漠到綠洲:彰武治沙70年的生態奇跡
在遼西北部,阜新市彰武縣曾是中國北方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這里曾經"風起沙飛遮天日,莊稼受害少收成",全縣96%的土地面積被沙漠覆蓋,森林覆蓋率僅有2.9%。然而,在過去70年里,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在這里演繹了一場改天換地的人類奇跡,將這片不毛之地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洲。
### 三代人的治沙接力
彰武縣圐圙沁農場的技術員侴鳳軍記得,爺爺那一輩種樹特別難。"那時候都是用耠子耠溝,一棵樹要從幾十里外運來,種下去還不一定能活。"為了讓樹苗成活,老一輩的治沙人不得不在沙地上鋪上秫秸稈保濕,有時一個人要看護一片很大的林子。
父親那一代有了機械化的幫助,但依然面臨重重困難。"有一次沙塵暴來了,人都站不穩,眼睜睜看著剛種下的樹苗被連根拔起。"父親那輩人學會了用網格狀的沙障來固定流沙,還嘗試在沙地上套種耐旱作物。
如今,90后的侴鳳軍運用現代科技,在沙漠中建立起了監測系統,實時監控土壤濕度、風速等數據。他們采用滴灌技術,讓每一滴水都精準地澆灌到樹根。通過衛星遙感,可以及時發現并治理新生的沙化點。
### 生態+經濟的創新模式
在彰武草原示范區,技術人員正在進行一項新嘗試:在防風林帶之間種植耐旱的中草藥和經濟作物。"我們已經試驗了兩年,發現有些藥材品種在這里長勢不錯。"示范區負責人王軍說。
與此同時,彰武縣還引入了光伏治沙項目。在歐李山上,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在藍天下熠熠生輝。"光伏發電不僅帶來了清潔能源,還能有效固定沙丘。"項目經理李強介紹道。
現代農業技術也在沙漠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地膜覆蓋、滴灌施肥等技術,彰武縣的農民們正在將荒漠變成高產田。記者在大德鎮韓家村看到,村民張守軍正在自己的沙地上查看新種下的蒿柳苗。"去年我試種了一畝,收入就有兩萬多元。今年我要擴大到50畝!"
### 生態旅游催生新機遇
治理后的彰武草原煥發出新的生機。德力格爾風景區的湖水在陽光下波光粼粼,遠處的沙丘上布滿了風車。"這里現在是遼寧最熱門的生態旅游目的地之一。"景區負責人趙明說。
在興隆堡鎮,65歲的劉學振老人回憶起年輕時的艱苦生活:"那時候別說游客了,連鳥兒都不愿意在這里停留。"而現在,他的孫子劉偉在旺季時經營著一家農家樂,每天能接待上百位客人。
生態改善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和文創產業的發展。彰武縣正在規劃建設一條生態產業鏈:以治沙為核心的科普教育基地,結合草原文化體驗項目,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品牌。
### 科技支撐下的未來
彰武縣的治沙歷程,也是中國荒漠化治理的一個縮影。從最初的人工造林,到如今的科技支撐、生態修復,彰武人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沙漠治理之路。
通過大數據監測系統,彰武縣實現了對全縣生態環境的實時監控??蒲腥藛T正在試驗一種新型固沙材料,可以在極端天氣下保護幼苗。"我們還在研究無人機植樹技術,希望進一步提高治沙效率。"林業局局長李強充滿信心地說。
在彰武,生態改善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效益,更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全縣森林覆蓋率已達到35%,年均減少因沙害直接經濟損失超過億元。這不僅為中國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更為全球生態修復貢獻了中國智慧。
編輯:金杜